关注国内外最新的Web应用程序

2008年2月1日星期五

未来移动操作系统的格局分析

2007-11-13 来自:conanpaul

由于移动操作系统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然而目前的市场统计资料又似是而非,所以 只能从基本面上进行分析。基本的事实就是智能电话的份额逐年增加,其中主流的操作系统依次是:Symbian, Microsoft Windows Mobile, Linux, RIM, Palm OS。排除了未来5年之内出现颠覆性的操作系统的前提下,我们就这几个操作系统来看未来的趋势。

移动操作系统受到很多因素的直接约束,而且它并不是电信产业链中独立的一环,对它的分析就需要更全面的考虑到整个产业生态环境对它的影响。以目前我们对电信产业的分析来看,如下趋势是显而易见的:
移动从话音时代,不可避免的也是不由自主的进入了数据通讯时代。在运营商没有明确的投入产出预期的前提下,被政治、产业结构调整、竞争形势、供应商公关、技术发展的因素影响下,半推半就的进入了3G时代;
现代通信方式的融合成为激励电信创新的触发点,大量的设备和服务将围绕者消费者为中心进行整合,最为典型的就是将固话与移动结合的WiFi手机、蓝牙手机,还有欧洲运营商采用的以家庭网关为切入点的融合战略;
基于IP的“杀手级应用”成为移动的增长点,例如音乐下载,电子邮件“推”技术,视频点播,VoIP等,携3G之势而来;
软件厂商越来越难通过软件授权盈利,原因一方面是开放源代码软件日益成为主流,另一方面软件的服务本质随着电信增值业务的开放在商业模式上得以实现;
内容成为驱动整个产业发展的引擎,使得产业由供应商主导的功能驱动逐步走向消费者主导的内容驱动,最直接的证明就是短信内容提供商的收入远远高于移动软件提供商,这点在运营商的收入结构中也是被同步体现的;
互操作性成为运营商对供应商的强制性要求,运营商从规模经济效应和可互换性角度出发,越来越意识到设备和服务的互操作性是决定服务成败的关键之一;
协同创新的模式成为运营商和供应商,运营商和运营商,以及供应商之间的竞合新模式。
除了上述通信产业的影响还有那些因素会影响到移动操作系统呢?笔者认为主要的因素会是在软件产业和相关芯片产业,这些产业的主要趋势可以概括如下:
芯 片产业普遍预期是在手机芯片领域续写摩尔定律,而且范围从CPU扩大了到了内存、通信带宽、视听质量等等。然而有一个因素可能会遏制这个势头,那就是软硬 件兼容性导致的技术更新周期延长,通常的手机平台使用的周期都在2-3年,期间的更新会导致回报率的下降,从而影响开发商的经济利益;
由 于软件开发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变化,开放源码方式的主流化,使得依靠软件代码本身作为技术壁垒的模式彻底被打破。有可能出现安装套数和收入无法同比变化, 往往给主导但不是垄断的供应商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不得不寻求改变。例如,Microsoft和Symbian向部分厂商开放源代码,Palm OS转向Linux;
硬件和软件的成本博弈,功能的软件实现看似灵活和低成本,而在实际操作中硬件实现往往通过规模成本效应和高可靠性胜出。
现在制造商、开发商,或者运营商在选择操作系统时,总结一下,可以初步归纳为如下几条选择标准:
移动操作系统的成熟度,包括实时性能、功能、易用性、开放性、可靠性;
应用程序的丰富程度,通常都会涉及关键应用(浏览器,MMS,SyncML等)的可用性,第三方应用的种类和数量,往往偏好游戏、商业、通信相关的应用;
成本,含NRE成本,俗称“入门费”,以及运行版授权,往往也会同时非定量的估计相关人力投入成本;
其他,包括成功案例,运营商需求的实现程度,产品的持续性,操作系统公司的市场地位(市场宣传的考虑),源码是否开放(往往在开发的后期,或者后续版本开发时,才意识到)。
如前所述,这些标准显然是无法满足整个行业对操作系统的要求的。如果综合考虑到先前提出的各种趋势和影响的话,笔者认为优化的评价标准需要至少考虑如下要求:
IP应用的继承性,能够以最低的成本,只要硬件和通信条件一达到“门限”,最快速度部署基于PC和Server的IP应用到移动和固话终端设备;
系统的互操作性,能够提供最大的与服务器、PC,以及其他设备系统的互联互通;
协同创新的支持度,能够安全的、最大范围的提供不同利益主体和技术主体间以创新为目的的协同工作;
商业模式的合理性,合理的授权方式,不存在隐含的垄断威胁,并且支持协同创新成果的利益共享,至少不能存在由于商业模式阻碍其他条件的满足;
技术发展的适时性,能够最开速度的采纳最新的技术和服务,并且不存在知识产权、商业利益或垄断所产生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生态环境的健康度,健康的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建立稳固的持续的双赢或多赢的关系,较少的被产业链上下游环节替代威胁;开发者的良好关系,包括商业开发者的利益实现和保护,开源开发者的满意程度。

对于操作系统的格局,现在行业中的观点也不尽相同,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运营商、手机厂商和操作系统提供厂商似乎都在不约而同的回答着同样的问题:“未来哪两个操作系统将成为智能电话和3G电话的主流?”据笔者的观察和消息来源,运营商中NTT DoCoMo相信Symbian和Linux将成为主流,法国电信似乎更希望集中研发精力在Microsoft和Linux;然而在操作系统厂商的阵营中,Microsoft正在力图挑战Symbian,Symbian正在准备面对Linux的威胁,Palm Source则转向了Linux, Linux社区正全力进入这个领域,Qualcomm除了致力于自己的平台之外也在试着评估和Linux共存的可能性;作为拥有重要发言权的手机厂商,Nokia孤注一掷的投资在Symbian上,但是也时不时地试水Linux(和Symbian的观点存在很大的关联性),Motorola作为事实上的Linux手机领导者,也不忘出几款Microsoft Windows Mobile手机做为战略上的备份。如果根据上述的观点,统计之下,似乎每个主要的角色都在关注Linux,Microsoft和Symbian则是二选一。当然,上述结论只是针对智能电话和3G电话(只占10%的市场份额),没有涉及Feature Phone即普通手机(占90%的市场份额,通常采用专用的实时操作系统)。

那么在如前所述的影响因素和评价标准之下,再参照各主要公司目前的观点,分析未来的移动操作系统格局就显得更有趣了。首先,操作系统可以划分为两类:开放系统和私有系统。差别在于开放系统为通用型的,基于公众的或事实的接口标准,有公开的接口文档和开发工具,开放源代码与否并不是决定条件;而私有系统,往往指的是为了特殊设备或应用开发的系统,不提供或不能完整地提供与公众或事实标准兼容的接口,并且不提供或有条件的提供接口文档和开发工具,有时可能开放源代码给特定客户。Symbian,Linux,Windows,Palm OS都可以算作开放系统。如文章前面所涉及的行业因素和软硬件发展因素所推动的方向,例如IP应用的的继承性、系统的互操作性、协同创新的支持度、生态环境的健康度等都是开放系统的独特优势;其中Linux的优势又体现在商业模式的合理性、运营商对互操作性的要求等方面。但是私有系统(主要指专用的实时操作系统)借助Java和Brew等跨平台应用虚拟机,也获得了诸如生态环境的健康度等部分优势,市场份额较高的原因是能够支持处理能力较低的硬件,从而降低了成本。

综上所述,以目前的状况,假设未来几年没有颠覆性的技术出现的话,笔者认为Windows Mobile 和Linux作为开放系统可能将会主导2.5G智能电话和3G电话,Qualcomm会借助Brew让他的私有操作系统也在3G手机中占相当份额,其它包括Symbian和专用实时操作系统中还有可能有一家胜出的空间。这场比赛的胜负更取决于相关操作系统领导者把握移动操作系统战略的能力与智慧,我们拭目以待。

戴尔携Google2月将推首款Android手机

2008-02-01 来自:lizhe1985

       据国外媒体报道,消息人士周三(08年1月30日)透露,戴尔目前正在同Google进行合作,计划推出一款采用了Google Android手机平台的手机.两家公司可能将在下月巴塞罗那举行的移动通信世界大会(Mobile World Congress,即原来的3GSM Mobile World Congress)正式宣布这一消息.

不过戴尔和Google两家公司都对此报道予以否认.戴尔发言人表示:“此报道投机性太强,公司不会对此发表任何评论.” 事实上,自去年2月摩托罗拉移动设备业务前主管罗·加里克斯(Ron Garriques)转投戴尔之后,市场上就一直有传闻称戴尔可能将会推出自己品牌的手机.

市场分析师罗杰·凯(Roger Kay)表示,戴尔和Google通过在戴尔PC中预装Google Toolbar,已经建立起了伙伴公司.他说:“Google一直在从事Android平台的开发工作,因此很容易与戴尔建立正式的伙伴关闭.” 考虑到这些因素,罗杰·凯认为戴尔和Google在不久后宣布合作,共同推出手机极有可能发生.

市场分析师认为,自去年4月终止Axim系列掌上电脑的业务之后,戴尔在手持设备市场目前还没有任何动作.戴尔近来不断改进PC设计,及与零售商进行合作的态度,也表明戴尔希望能够取悦消费者.一款配备了多媒体功能、设计精美的手机或许能够更好的实现取悦消费者的目标.

2007年6月26日星期二

《PC World》评出100个最值得推荐博客

导语:北京时间6月25日,根据博客搜索引擎Technorati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今年4月,全球共有7000万个博客,平均每天新增12万个。随着博客数量高速增长,博客的整体质量自然有所下降,良莠不齐的现象更加突出。为了帮助读者更快地找到优秀博客,《PC World》评出了100个最值得推荐的博客。

科技新闻:

  1.Slashdot(slashdot.org/)

  2.Engadget(www.engadget.com/)

  3.Gizmodo(www.gizmodo.com/)

  4.TechCrunch(www.techcrunch.com/)

  5.Ars Journals(arstechnica.com/journals.ars)

  6.ReadWriteWeb(www.readwriteweb.com/)

  7.Scobleizer(www.scobleizer.com/)

更多科技新闻:

  8.Epicenter(blog.wired.com/business/)

  9.GigaOM(www.gigaom.com/)

  10.Valleywag(www.valleywag.com/)

  11.Good Morning Silicon Valley(www.svextra.com/blogs/gmsv/)

  12.Scripting News(scripting.com/)

  13.Download Squad(www.downloadsquad.com/)

  14.CNet's Technology &Politics Blog(news.com.com/8300-10784_3-7.html?categoryId=9702222)

  16.TechBlog(blogs.chron.com/techblog/)

  17.Tech_Space(blogs.usatoday.com/techspace/)

  18.Pogue's Posts(pogue.blogs.nytimes.com/)

  19.Robert X. Cringely(weblog.infoworld.com/robertxcringely/)

  20.Scott Rosenberg's Wordyard(www.wordyard.com/)

  21.Rahul Sood(www.rahulsood.com/)

专业科技网站:

  22.Searchblog(www.battellemedia.com)

  23.Asa Dotzler(weblogs.mozillazine.org/asa/)

  24.Bruce Schneier(www.schneier.com/blog/)

  25.Security Fix(blog.washingtonpost.com/securityfix/)

  26.SunbeltBlog(sunbeltblog.blogspot.com/)

  27.GeekSugar(geeksugar.com/)

  28.Retro Thing(www.retrothing.com/)

  29.Tivo Blog(tivoblog.com/)

  30.Treonauts(www.treonauts.com/)

  31.Webware(www.webware.com/)

  32.Wi-Fi Networking News(www.wifinetnews.com/)

  33.Photo Matt(photomatt.net/)

  34.GPS Magazine(www.gpsmagazine.com/)

巨人观察:

  35.Microsoft Watch(www.microsoft-watch.com/)

  36.All About Microsoft(blogs.zdnet.com/microsoft/)

  37.Ed Bott's Windows Expertise(www.edbott.com/weblog/index.php)

  38.AppleInsider(www.appleinsider.com/)

  39.The Unofficial Apple Weblog(www.tuaw.com/)

  40.Daring Fireball(daringfireball.net/)

  41.MacUser(www.macuser.com/)

企业博客:

  42.The Official Google Blog(googleblog.blogspot.com/)

  43.Matt Cutts(www.mattcutts.com/blog/)

  44.Channel 9(channel9.msdn.com/)

  45.GM FastLane(fastlane.gmblogs.com/)

政治和商业:

  46.PolicyBeta(blog.cdt.org/)

  47.Instapundit.com(www.instapundit.com/)

  48.Bloggingheads.tv(bloggingheads.tv/)

  49.Danger Room(blog.wired.com/defense/)

  50.Political Punch(blogs.abcnews.com/politicalpunch/)

  51.Iraq the Model(iraqthemodel.blogspot.com/)

  52.Wonkette(www.wonkette.com/)

  53.AtlanticBlog(www.atlanticblog.com/)

  54.Kausfiles(www.slate.com/id/2168675/)

  55.Seth Godin(sethgodin.typepad.com/)

  56.Lessig Blog(www.lessig.org/blog/)

  57.James Fallows(www.jamesfallows.com/)

  58.Daily Kos(www.dailykos.com/)

  59.The Huffington Post(www.huffingtonpost.com/)

媒体博客:

  60.BuzzMachine(www.buzzmachine.com/)

  61.MediaShift(www.pbs.org/mediashift/)

  62.PaidContent.org(www.paidcontent.org/)

  63.Romenesko(www.poynter.org/column.asp?id=45)

  64.Disinformation(www.disinfo.com/site/)

艺术和文化:

  65.Cartoon Brew(www.cartoonbrew.com/)

  66.Laughing Squid(laughingsquid.com/)

  67.Gawker(www.gawker.com/)

  68.Defamer(www.defamer.com/)

  69.What Would Tyler Durden Do(www.wwtdd.com/)

  70.News From Me(www.newsfromme.com/)

  72.Reality Blurred(www.realityblurred.com/realitytv/)

  73.TVgasm(www.tvgasm.com/)

  74.Boing Boing(www.boingboing.net/)

  75.Barenaked Ladies(www.bnlblog.com/)

  76.Rain of Bastards(rainofbastards.livejournal.com/)

  77.Create Digital Music(www.createdigitalmusic.com)

  78.Music Thing(musicthing.blogspot.com)

  79.Joystiq(www.joystiq.com/)

  80.Kotaku(www.kotaku.com/)

  81.Mental Floss(www.mentalfloss.com/)

生活方式和业余爱好:

  83.Daddytypes.com(www.daddytypes.com/)

  84.Lifehacker(www.lifehacker.com/)

  85.43 Folders(www.43folders.com/)

  86.YumSugar(www.yumsugar.com/)

  87.Slashfood(www.slashfood.com/)

  88.FabSugar(fabsugar.com/)

  89.Go Fug Yourself(fabsugar.com/)

  90.Autoblog(www.autoblog.com/)

  91.38Pitches(www.38pitches.com)

  92.The Map Room(www.mcwetboy.net/maproom/)

个性:

  93.Dynamist(www.dynamist.com/weblog/)

  94.Chris Pirillo(chris.pirillo.com/)

  95.Kottke.org(www.kottke.org/)

  96.Blog Maverick(www.blogmaverick.com/)

趣事和奇闻:

  97. Cute Overload(www.cuteoverload.com/)

  98. I Can Has Cheezburger(www.ICanHasCheezburger.com)

  99. Fake Steve Jobs(fakesteve.blogspot.com/)

  100. WaiWai(mdn.mainichi-msn.co.jp/waiwai/) (摩尔)

三莓竞秀:手机邮件全接触

2007-06-25 16:30:59   来源: 大洋资讯

  在短信神话席卷中国移动增值服务市场之后,寻找下一个"杀手级应用"的努力一直在持续。风靡欧美的PushMail手机邮件,一度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杀手级应用之一。

  然而,无论是从北美引进的"黑莓"还是从本土长出的"红莓",在过去一年中的市场表现只能说是"差强人意"。在这个被普遍看好的市场上,手机邮件到底遭遇了怎样的困境?是否真的会有一个爆发性增长?推动市场增长的关键力量是什么?

  用友移动日前宣布,其完全面向企业用户的优莓手机邮件服务将于近日正式全面上市,并以方便、易用、安全和省钱作为突出卖点。手机邮件市场因此又起波澜。

  手机邮件三"莓"花开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民航客机撞击美国纽约世贸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导致世贸中心的摩天大楼轰然倒塌,化为一片废墟;通信服务也随之全面瘫痪。但是,美国副总统切尼却能通过手机随时收到灾难现场的实时信息,因为他的手机开通了一种被称为黑莓(Black Berry)的手机邮件服务。

  "9·11"之后,黑莓迅速在北美流行。这种手机上有一个小小的电脑键盘,黑色的按键看上去如同草莓上的黑籽儿,才得到了这个昵称。从国会议员到商界精英,许多人使用这种具有PushMail功能的专用手机,随时随地接收和处理邮件,与机构和同事保持密切的联系。推出这种产品和服务的RIM公司,一跃成为比苹果电脑更有价值的公司。黑莓的盛行,堪比国内的手机短信的兴起。

  与手机短信相比,手机邮件不仅能承载更大的内容容量,而且更容易纳入工作流进行协同工作,对许多商务人士可谓必不可少。因此,在风靡欧美市场5年之后, 黑莓手机邮件服务被中国移动引入中国。但是,每个用户每月高达数百元的服务费,加上黑莓手机数千元的购置费,这样一笔不菲的开销,令国内多数企业人士和集团用户望而却步。

  与此同时,中国联通也推出了一种称为红莓的手机邮件服务,并且把每个月的服务费降低到仅有数十元的低位。但是,和黑莓一样,红莓手机邮件也和运营商绑定,必须是CDMA-1x网络的手机用户才能使用;同时,在邮件格式上它转化成彩信,不仅用户必须支持和开通了中国联通的"彩e"功能和服务,开设专用邮箱,而且手机邮件不能和办公室环境的Outlook邮件协同处理。因此,红莓更适合于时尚消费人群,而不是企业用户和商务人士。

  那么,有没有一种手机邮件服务,既不和任何运营商绑定,用户不必更换运营商和手机号码;也不和专用设备绑定,用户不必更换指定手机;更不和特定邮箱绑定,用户不必更换电子邮箱?2006年底,用友移动宣布推出优莓--一种面向企业级用户的手机邮件服务,把这些需求变成了现实,同时也把企业部署和使用手机邮件的成本降到了最低。

  经过半年来的实际环境试用和持续改进,优莓将于6月24日正式发版销售。至此,我国手机邮件市场出现了三"莓"竞秀的局面。其中,黑莓依然以高端商务人群为主要目标用户,红莓奋力开拓时尚消费人群新市场,优莓则以用友软件服务国内数十万企业客户的经验,直指企业级市场。

  市场蛋糕正在做大

  手机邮件群雄纷争的背后,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巨大市场。

  信息服务公司Data monitor的市场调查显示,目前全球企业移动电子邮件地址已达2.6亿个;到2009年,全球企业移动电子邮件地址将达到8.5亿个,全球企业移动电子邮件和个人信息服务收入将超过6亿美元。Strategy Analytics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的企业移动数据服务在2006年增长了20%,超过220亿美元;这些地区的企业移动电子邮件用户预计将在2007年翻一番。

  在中国,大中型企业约有23%的员工需要在移动状态下办公,其中许多人需要随时随地处理电子邮件。iResearch艾瑞市场咨询研究机构预测,未来几年我国手机邮件用户量将保持年均70%左右的复合增长率,2008年将达110万个,2010年将达到280万个。

  推动市场快速增长的动力,来自手机邮件的商用优势和企业级用户的强劲需求。北美市场研究公司Ronin Research对销售、市场、企业高管等移动工作人员的调查发现,他们之中80%的人喜欢使用手机邮件服务,70%的人表示手机邮件让他们能更灵活地支配个人时间,80%的人希望手机邮件可以协同办公和处理私人邮件。

  企业用户处在价值核心

  那些率先尝"莓"的用户会对其中的甜头津津乐道。比如,正在赶往机场的销售总监,通过手机邮件及时回复了客户的订单确认邮件;正在国外考察的董事长,通过手机邮件迅速获得了投资协议的文本;正在海滨度假的CEO,通过手机邮件接入公司工作流,依然掌控着公司的运作……

  用友移动既是优莓手机邮件服务的提供者,也是使用这项服务的受益者。总经理杨健说,优莓把电子邮件实时推送到手机,实现工作流、信息流在企业网与移动网络之间的无缝延伸。部署了手机邮件服务的企业,其员工无论在出差途中,还是在度假旅游,或在会议进行之中,都能随时随地处理电子邮件和各项业务。他说,手机邮件不仅带来了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收发电子邮件的便利,而且正在改变做生意的方式,形成一个层次更高、竞争力更强的企业用户集群,这也正是企业建立移动管理的另一大动力。

  宝马法国公司 IT总监Bernard Vasselon说,"我们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使经理们和代理商们与宝马内部的发展保持同步。因为我们的人马不停蹄地奔波于法国各地,我们需要手机邮件,让我们能够在办公室以外传输和查看数据。"

  意大利欧莱雅公司IT总监Renato Lano说,公司主管普遍感到,管理永远忙碌的日程表和马不停蹄的生活,以及日益增大的信息量,是一件越来越困难的事。有效的信息流对于决策非常重要。有时身在办公室以外,打开笔记本电脑拨号上网收发邮件,对时间也是很大的浪费。采用更高效的手机邮件服务,同时改进公司数据的访问方式,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需要跨越四道门槛

  然而,曾被预言将像短信一样成为"杀手级应用"手机邮件,并没有像短信应用那样广泛和火爆。在市场的接受程度上,手机邮件服务商明显感到,用户面前还有一些门槛。

  Ronin Research的调查还发现,用户认为手机邮件最重要的属性是易于使用;同时,系统升级时手机必须能够自动更新,而不需要人工的安装。邮件信息在传输和使用中的安全性,也是一个特别关注的因素。此外,国内用户对服务资费也相当敏感。

  用友移动推出的优莓手机邮件服务,聚焦企业级市场,以方便、易用、安全、省钱为鲜明特点,期望能够针对市场需求,带动手机邮件应用的突破。

  方便。与所有PushMail手机邮件服务一样,优莓可以实时把邮件推送到用户的手机上,让用户随时随地接收、发送、回复或转发电子邮件,保持与公司的协同工作。比其他手机邮件服务更方便的是,优莓不与任何一家移动通信运营商绑定,也不需要使用专用手机和由运营商指定的专用邮箱,不同运营商的不同手机都能使用。也就是说,使用优莓手机邮件服务,不必更换运营商和手机号码,不必更换手机,不用更换邮箱,部署和使用非常方便。

  易用。在易用性方面,使用优莓就像收发短信一样容易。安装了优莓服务的手机,会有一个专用的接收手机邮件的文件夹,也像短信文件夹一样。因为采用自动推送技术,用户并不需要去"收看"邮件,而只需要像短信一样,设置邮件到达的提示音,随时进行查看、回复、转发或创建新的邮件。使用手机处理过的邮件,也可能接收到电脑收件箱里予以保存;而用电脑收看过的邮件,可以在手机上自动删除。此外,许多智能手机支持对MS Office文件格式进行查看、编辑和修改,可以方便查看和处理多种格式的附件,与电脑操作一样,不需要额外的使用培训。

  安全。优莓具有极高的安全性,从发送到接收的中间传输全部处于加密状态,中继服务器没有解开信息的密钥,不能查看信息,只有发件人和收件人才能获知邮件的内容。如果用户的手机丢失了,邮件推送服务器的管理员可以停止发送新的邮件到手机上,并且发送一个远程清除命令到手机,删除手机上的邮件、日程安排和联系人信息。同时,优莓手机邮件的邮箱帐号由公司掌握。如果用户离职,公司只要在优莓服务器端更改设置,客户的邮件就会发送到公司指定的邮箱,不会被手机收取,这样既不会因为人员流失而影响与客户的联系,又能确保不会随着人流失泄露保密的商业信息。

  省钱。优莓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面向企业用户提供了一个非常省钱的手机邮件服务。由于不和任何运营商、手机类型和电子邮箱绑定,优莓手机邮件的应用部署成本降到了最低。在使用成本方面,按照中国移动目前的流量资费标准,普通用户发送1条短信的资费为0.1元,内容不能超过70个汉字,包括标点符号。但是,手机邮件的GPRS流量,每Kb(相当于500个汉字)的资费只有0.02元。也就是说,通过手机邮件,1条短信的资费可以发送2500个汉字。即使算上每月60元的手机邮件服务费,按字平均的资费依然比短信低很多。如果把使用手机邮件所减少的通话费计算在内,据初步测算,部署1000个用户的企业,每年可节省上百万元的通信费!

  移动管理的亮色

  作为亚太及中国最大的本土管理软件厂商,用友为什么要推出优莓手机邮件服务?它在用友移动商务战略中处于什么地位?用友移动总经理杨健表示,在移动管理时代,用友移动将担当领导者的角色。

  按照2007-09年的战略规划,用友软件集团将"战略培植移动商务业务,成为该领域中国最大、世界第一的服务供应商。" 在企业移动管理(M-Business)领域,用友移动的目标是提供最具竞争力的移动解决方案和服务,与ERP应用集成,实现企业移动化管理。

  作为移动管理中的一个热点应用,手机邮件最有价值的市场是企业应用,这正是用友的优势领域。然而,黑莓侧重高端商务人群,红莓直指时尚消费一族,处在两者之间的大中型企业市场却被不经意地忽视了。优莓正是瞄准了这个潜力巨大、但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市场区域,以与企业ERP应用和工作流整合为突出优势,以方便、易用、安全、省钱为鲜明卖点,以构建"全球企业、实时商务"为企业利益诉求,以国内第一个独立于移动运营商的手机邮件服务商为角色定位,争雄于方兴未艾的手机邮件服务市场,在三"莓"竞秀中绽放鲜艳的亮色。

  【相关背景】

  优莓的试用和部署体验

  一般的软件安装需要一个较长的等待过程,但是优莓的安装却是从未有过的轻松。负责在用友软件集团部署了800多个优莓用户的集团IT主管刘全宝说,"优莓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系统部署的时间成本,一个用户的系统安装时间只需要3-5分钟,所有操作与电脑完全一致,无需进行培训。"

  优莓的部署只需要四个步骤:一是安装推送服务器软件,并将用户加入;二是在用户手机终端上安装客户端软件;三是将客户端激活;四是购买充值卡,为企业帐户充值,为企业邮箱用户付费。

  当推送服务器上创建一个新的用户时,新用户的状态将会被标志为"安装就绪";再在用户手机上安装客户端软件,就可以建立电子邮件连接并被用户接收。

  刘全宝说,用友软件集团已经部署的800多个用户,分布在中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不同工作区域。但由于优莓易于安装和使用,整个应用部署过程非常容易。

  优莓的安全性

  手机邮件的安全性是企业用户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

  优莓采用了一种非常先进的加密算法--AES Rijndael,以替代DES和Triple-DES的加密算法。优莓采用128位的密钥,数量有3.4 X1038之多,要想破解它,至少需要149万亿年的时间。

  优莓对邮件进行了全面加密,包括邮件的内容、主题、目标地址等。除了邮件的发送者和接收者,其他人无法得到这些信息。企业推送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的所有信息都是这样加密的。中继服务器没有解开信息的密钥,不能查看信息。中继服务器上队列中存储的信息也是加密的,当客户端的连接中断时,推送服务器也会停止将新得信息发送到中继服务器。

  通过使用安全的机制将用户激活代码从手机发送到推送服务器,保障了密钥在激活过程中的安全。

  在加密的基础上,优莓推送服务器还具有增强用户认证的选项。通过增强的用户认证模块,推送服务器的管理员可以要求用户定期认证,如:每隔若干个小时。如果用户手机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认证,推送服务器会停止向用户发送数据,直到用户重新认证为止。

  为了防止手机丢失造成的邮件信息泄露,推送服务器管理员可以临时停止发送新邮件到手机上,并且发送一个远程清除的命令到手机,清除手机上的邮件、日程安排和联系人信息。

2007年6月25日星期一

评论:从电信改革看谁在妨碍世界沟通 2007/06/23 互联网周刊

     最近,关于中国电信资费的争论再次成为热门话题。

  电信资费究竟贵与不贵,近邻印度是个很好的参照。我在去年曾跟随中兴通讯公司去印度考察,亲身感受中印两国电信资费的差别:从中国用手机打到印度每分钟需人民币8元,漫游到印度接听一分钟是25元,但是从印度打回中国每分钟仅为2元。目前,该国的最低手机资费折合人民币仅为每分钟9分钱,长途和漫游费约合人民币0.17元。而据中兴通讯驻印度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介绍,仅仅在三四年前,印度的移动市话费还高达每分钟15卢比,折合人民币3元。由此可见印度电信改革的力度。

  在电信改革上,中印两国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也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中国政府对电信业的价格管制和保护始终没有放松,由于四大运营商都是国有大型企业,电信政策的出台,其目的更多是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出发,由于竞争不充分,电信资费始终没有降到人们满意的地步。而印度的电信改革则采取了非常激进的方式,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了私有化的进程,通过不断降低电信牌照和频谱的费用,鼓励完全竞争,目前印度已成为全球电信管制最开放的地区之一。在这样的开放姿态下,印度每月净增电话用户500多万,截至今年3月,印度电话用户已经超过2亿,而且其中大部分为移动用户,成为欠发达国家中电信普遍服务最成功的国家之一。

  实际上印度并不是一个经济很开放的国家,为保护本国企业,印度在很多行业都设置了重重壁垒,比如汽车、零售等产业,电信业所采取的激进改革几乎是绝无仅有的。那么,印度为什么没有对电信市场采取习惯性的保护?这和它的国家战略有关。

  目前,服务业的国际转移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而在服务业外包的国际化浪潮中,印度已经占据明显的优势,根据印度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的预计,到2008年印度在全球软件和后端办公服务外包市场所占份额将达到51%,届时印度这一产业的年销售收入将达到480亿美元,成为印度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引擎。

  这些年来,中印两国在外包业的竞争中,印度已经遥遥领先,但大部分的分析都将其原因归结为印度天然的语言优势,却不知印度在提升外包业的 竞争力上所做的全方位努力,其中电信业所采取的激进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外包业让路。因为外包业的一大成本就是通信成本,比如呼叫中心。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其呼叫中心搬到了印度,但是在最初的时候,呼叫中心的通信成本要占到其总成本的60%,现在通过不断的降低资费,该比例已经仅为7%左右。这就大大增强了印度外包业的成本优势。

  从这可以看出,中国的电信改革更多着眼的是电信产业本身的优化与发展,而印度的电信改革醉翁之意是在于为其他产业创造更好的竞争优势与环境。印度电信业的改革目标和方向可以说更加迎合了“世界变平”的趋势。因为托马斯。弗里德曼归纳的碾平世界的10大动力,无论是互联网、工作流软件,还是外包、搜索技术、无线技术等等,要真正在全球协作与分工的浪潮中发挥作用,最终其实都取决于一个因素—低廉的通信成本。

  最近,有报道说印度计划两年后实现免费宽带服务,对此,北京邮电大学的一位专家讥讽此为“黄粱一梦,根本不可能”。其实,如果真正了解印度发展电信业和实施电信改革的战略意图,就会明白这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2007年3月5日星期一

What is Clipmarks?

Clipmarks is a new way to save and share the interesting things you find on the web. Our free browser add-on lets you clip text, images and videos from inside web pages then save, blog, email and print what you clip. The Clipmarks web site is home to a vibrant community of clippers who share their clips, leave comments and pop their favorite clips to the top for everyone to see.

http://www.clipmarks.com

Web Conferencing, Video Conferencing and Online Meeting Services

http://www.webex.com/index.html

标签分类